南的成语_成语南辕北辙现比喻_成语南橘北枳

“成”风破浪 “语”你同行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邯郸学步……这些成语典故跨越千年岁月,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语言和文化之中。据统计,有1500多条成语与邯郸有关,让我们一同揭开成语神秘的面纱,探寻成语典故背后的传奇故事,感受邯郸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的成语_成语南辕北辙现比喻_成语南橘北枳

胡服骑射

南的成语_成语南橘北枳_成语南辕北辙现比喻

成语南辕北辙现比喻_南的成语_成语南橘北枳

赵国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赵雍),即位之初就面临严峻考验,边境常常遭到邻国的袭扰。想想看,赵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韩、魏、楚,北有燕国和彪悍的游牧民族,可以说强敌环伺、危机四伏。齐国、秦国不时来犯,赵国总是吃败仗、丢土地。就连小小的中山国南的成语,也频频滋事冒犯,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强烈的生存压力,让年轻的武灵王意识到:不图强则国亡,而救亡图存的当务之急是强兵。

传统的军事对抗多是步兵与战车的组合,双方拼的是兵力、兵器、勇气、阵法和有利地形。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打的就是消耗战。而周围的东胡、匈奴、林胡、楼烦,既是强劲的对手,又是最好的老师。赵武灵王看到了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一是凭借战马,可以提高奔袭转战的效率;二是凭借畜力,可以减少士兵行军中体力损耗;三是居高临下,可以更好地消灭敌人、保护自己;四是紧身装束,可以便捷地在战场打斗拼杀;五是骑在马上挥刀射箭,视野更加开阔,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于是他提出要实行胡服骑射。

谁知道,这样一个强国的金点子,刚一提出来就招来上上下下的一片非议,大家普遍认为,衣冠楚楚的文明人,怎么可以向那些野蛮人学习?祖先传下来的服饰习惯,怎么可以随便改变?千百年来的传统惯性、尊崇古制的思想观念、习以为常的生活审美、中原文明高地的心理优势,到现在都成了变革的强大阻力。

而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首先征得了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的支持,果断颁布法令。自己则率先穿上胡服上朝,和群臣商议国事。紧接着开始胡服骑射的军训,在围猎中进行实战演习。至于朝野的坚决反对和激烈抵触,赵武灵王一方面讲明利害、耐心说服、反驳偏见,甚至亲自到德高望重的叔父家里疏通思想、争取支持,一方面严明纪律,强力推进。在冲破重重阻力后,改革方案终于全面铺开了。后来,赵国把刚刚攻下的原阳(今呼和浩特市东)改为“骑邑”,专门训练骑兵,赵军在短时间内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军主动攻取了中山国的丹丘、华阳、封龙、东垣。到赵惠文王时,终于灭掉中山国。此外,向北方的匈奴出击,到达代郡;向西边的林胡、楼烦出兵,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可以说,改革后的赵国,成为继秦国之后的第二强国。中国古代最早的汉族骑兵,就这样诞生了。赵武灵王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不仅使当时的赵国走向了强大,也为后人解放思想、勇于改革树立了典范。

【典源】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释义】

身着胡人的服饰,像胡人一样骑马射箭。由于“胡服骑射”是实施改革的成功典范,所以成了改革的代名词。

END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