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文章我本不敢写,因为题目太大了,自己才疏学浅,岂敢妄谈。不过当前网上出现了不少关于文字方面的争论,说什么汉字不该简化,变得“愛无心”“親不见”“産不生”“雲无雨”等等。还有一些不常用的词语也大量应用以示文雅,如今年才流行的“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等,还有如“莅临”“罹难”“踔厉”“砥砺”等等。在文字应用方面大有复古之风。面对这种现象自己虽然人微言轻,但也忍不住想说几句,还好有头条平台,可发表拙见,以供商榷。
汉字作为中国人通用的语言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进变化,能传承至今仍被应用,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但是文字的本质还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考虑它的方便性和实用性,要不然我们的祖先也不会从甲骨文演变为金文,再从金文演变到篆文,一直变到楷体汉字,发展到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简体字。说到这里,我就和提倡恢复繁体字的观点相反了,不仅不能恢复,而且还要不断改进简化。
一种交流的工具只有越方便实用,才会越有生命力,而不是追求它的古雅,更不是让普通人去探根朔源。古代的服饰不好吗?当然很好!我们还去穿实用吗?你会整天去穿吗?古代的家具很精致吧?你除了欣赏还会天天去坐吗?如果抱着传统的自认为高雅的旧东西不放手,而忽视它的工具性、实用性、便捷性,那它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汉字是有根可寻,有源可找的,但那是文字学家的事,普通人要的是方便实用。
鉴于以上所说,我对中国汉字的改革方向略谈几点,如果有幸被国家语委的人看到了,希望参考一二。
一、在保证汉字使用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汉字的简化工作,特别是一些笔划特别多的常用字。如“一语成谶”的“谶”,“沆瀣一气”的“瀣”字,“京畿”的“畿”,“鏖战”的“鏖”,“沟壑”的“壑”,“阴翳”的“翳”等等。至于如何简化,那要看语委的智慧了。
二、立即把汉语拼音中的韵母ü用v取代,以后v就读ü的音。第一可以和电脑键盘顺利接轨;第二给小学生减少很多麻烦,不再有一会儿u带两点儿,一会儿u又不两带点儿了。
三、一些生僻的不常用地名用现代常用字取代。如东莞市的“莞”字,除了“莞尔一笑”时用一次读wan,另一处就是“东莞”读guan ,只用一处多一个生辟之字不觉浪费吗?还有如“虒亭”、“马家圐圙”、“大窊”、“茌平”、“昝岗”、“巉口”、“倴城”、“礐石”、“奓山”等等多了去了,有些字有时电脑都打不出来,很多字除了当地人认得,外地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读,就算你是研究生学历,遇上这些字恐怕也很难读准字音。我觉得这些字作为地名确实有它特殊的含义,但从使用和认知的角度来讲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不如用常用字取代,如“东莞”改成“东管”,“歙县”就改成“舍县”,“蓟县”就改成“及县”,“藁城”就改成“告城”,“隰县”就改成“西县”,这样既方便了使用又减轻了学习负担。
四、尽量减少同音字
1.一些字规定只能读一个音。如卡字,当组成“卡车”时读ka,当组成“关卡”时读qia;如薄字,当组成“薄片”时读bao,当组成“浅薄”时读bo;如给字,当用作动词“送给”时读gei,当组成“供给”时读ji;如扒字,当组成“扒开”时读ba,当组成“扒手”时读pa;如吓字,当组成“吓人”时读xia,当组成“恐吓”时读he;如胖字,当为“胖瘦”时读pang,当为“心宽体胖”读pan; 如此等等可以规定只能读一个音。卡字只读ka,薄字只读bao,给字只读gei,扒字只读ba砥砺的拼音,吓字只读xia,胖字只读pang。
2造字减少同音字。有一类字很难统一成一个音,如会字,有hui和kuai两个读音,可采用造字法减少多音字,当会字当“会计”用时,可将会字加上一笔造一个新字用;再如行字有xing和hang两个读音,当行字作“银行”用时,可将行字加一笔造一个新字取代行字,如大字有da和dai两个读音,当用作“大夫”时,可将大字加一笔造一个新字,如此等等可减少同音字的数量。
五、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可用同音字。如“苹果”可以写成“平果”,“鳜鱼”可以写成“贵鱼”,“猿猴”可以写成“袁侯”,“驷马难追”可以写成“四马难追”,“桀骜不驯”可以写成“杰敖不训”等等。
我所谈的观点及建议有些不是很成熟,有些你可能觉得荒唐,但当你真正把文字当成一种使用工具去看待的时候,你就会理解改进它的必要性了。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