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ng

□□□●,□□□●。□□□●,□□□●。o

□□□●,□□□●。□□□●,□□□●。o

□□□●,□□□●。□□□●,□□□●。o

□□□■,□□□◆。□□□◆,□□□■。i+ng

□□□●,□□□●。□□□●,□□□●。o

□□□◆,□□□◆。□□□◆,□□□◆。ng

□□□◆,□□□◆。□□□□,□□□◆。ng

附注:

上一节分析了本诗第一阕,诗人驾车前去狩猎。但是纵观下文,似乎为贬义,例如

1、 搏兽于敖。其中,敖=敖包、蒙古包,是上古汉族残留的草原生活特征。敖在诗经中,一般作为动词,敖=遨。少数作为形容词,敖=傲。少数作为名词,敖=敖包。例如

① 诗经第57篇《硕人》: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其中,敖=傲。具体分析,见: 诗经57-2硕人注释2 ;

②诗经第30篇《风暴》: 顾我则笑,谑浪笑敖。

其中,敖=傲。具体分析,见: 诗经30-4风暴今韵 ;

③诗经第67篇《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其中,房-敖类比,应为同类。具体分析,见: 诗经67-2君子阳阳注释1 ;

诗人在蒙古包内、在房屋内斗兽?这是什么操作?这是打猎吗?前句: 建旐设旄, 显然是按照军事单位行军布阵,难道就为了在屋内斗兽?而且野兽会听话地跑到屋内吗?

可见,本诗为讽刺诗,无论狩猎是真的打猎,还是比喻战争,这种在屋子里打猎的方式,都是值得嘲笑的。与古罗马斗兽场有何区别?布置了堡垒,把野兽困在屋子里,然后美其名曰:斗兽?

当前,前贤多将敖=地名,孔颖达《毛诗正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吴闿生《诗义会通》、高亨《诗经今注》等,均如此认为,吴闿生甚至明确:敖=开封荥泽县(今郑州市惠济区)西北的敖山(今郑州市惠济区与荥阳市交界广武山东的桃花峪一带)。

但我对此是反对的,因为诗中提到:田、苗、甫草,显然是在平原狩猎,而非山区。敖=敖山的释读应错误。敖=地名,倒有几分可能。但本诗的讽刺句子不止一处,可推定,敖=敖包=蒙古包。

2、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其中,历来的经学家认为:柴=胔(zi,腐肉),胔=打猎的收获,野兽的尸体。举柴=举胔=成堆的猎获。对此,我是反对的。

①即使柴=胔=猎获的鸟兽尸体,那本句也有讽刺义。因为,诗人既然准备了弓箭,为何要一群射手辅助?难道像曹操一样,明明没射中,但手下军士替他射中猎物,仍然高呼丞相万岁?这不是作弊么?

②即使柴=胔,那么本义应为腐肉,放在本诗中,举柴=举胔=举着腐肉,很可能是诱饵,为了引诱猛禽或野兽,然后射手准备。但一大群士兵,即使有腐肉,猛禽或野兽敢来吃吗?这怎么不是弱智?

③如果柴=柴火,那么在本诗的意境中,应该指的是火炬,因为诗经中多次出现夜里打猎的场景,例如

诗经第78篇《叔于田》:

1.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2.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3.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其中,田=农田,而非历代经学家附会的:田=畋。该诗也是讽刺诗。具体分析,见: 诗经78-2大叔于田注释1 ; 诗经78-2大叔于田注释2 ; 诗经78-2大叔于田注释3 ;

也就是说,诗人外出打猎,周围跟了一群射手,保证看到猎物就能成功打到,并且夜里也要狩猎,由随从点燃火把(柴)。如果诗人(作为国君、诸侯)勤政或带兵能够如此辛苦,就太好了!可惜,这位国君(本诗用词:君子,并非天子,而极可能指的是诸侯)把勤劳用错了地方,用到了打猎上,而且还不好好打猎,而是糟蹋农田(在农田中围猎),弄虚作假(找一群猎手帮忙),装腔作势(夜里举着火把,猛兽一般会遁走)。

3、两骖不猗。 其中,猗=悠。在诗经多用,同音通假。猗从奇,奇从立,立从大,古音di。悠从攸,攸从手仪的繁体字,古音do。按理说古音不同,但在诗经年代,可能奇组字发生了i o二象性,导致猗为o元音。以前分析过,例如,

①诗经第55篇《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中, 猗猗=悠悠,形容竹林在风中微微荡漾之义。具体分析,见: 诗经55-2淇奥注释3 ;

②诗经第106篇《猗嗟》:

1.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2.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3.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其中, 猗嗟=于嗟(吁嗟),虽然于古音cu,但发展到辅音丧失的阶段,可能与约-悠同音,接近于的今音yu。诗经中多用于嗟。具体分析,见: 诗经106-2猗嗟注释1 ;

③诗经第112篇《伐檀》:

1.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2.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3.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其中, 猗=悠,古今字、通假字。这里是语气词,=呦。 具体分析,见: 诗经112-2伐檀注释2 ;

④诗经第146篇《隰有苌楚》:

1.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2.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3.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其中,猗傩=悠荡,古音do dong,当猗出现d辅音零化之后,猗傩古音yo dong,这是可能的。具体分析,见: 诗经148-2隰有苌楚注释1 ;

⑤诗经第154篇《七月》: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其中, 猗彼女桑,这个猗=悠,指的是随风摇摆,因为长满嫩叶、嫩芽、嫩枝的桑树会随风摇摆,充满生机。尤其是,新生的嫩枝很柔软,犹如柳条一样。

具体分析,见: 诗经154-2七月注释4 ;

由上可知, 两骖不猗= 两骖不悠,指的是驷马中间的两匹马(骖马)不稳,车上乘客的感受不是悠悠然,而可能是急刹车、急加速。这也呼应了后一句: 不失其驰。极尽嘲弄:虽然马儿不稳重,但仍然在拉车,车子仍然是奔驰。这也许不是马儿的事,而是驾驭者的问题,技术不过关。这也呼应了上下文:打猎找一群猎手帮忙(射箭技术不好,心虚),夜里让大伙举着火把(吓走野兽),在田野里围着帐篷打猎(让别人逮住猎物、圈养,然后自己弄虚作假)。

4、舍矢如破。其中,

①矢=箭,这里作为动词,=射箭。

②舍,繁体古本仍然是:舍,而非:捨。看来不是舍弃之义,而是房舍之义。这里指的是农田里的农舍。诗人(诸侯)把农舍当作箭靶子,当作猎物!这是不爱民的表现,简直荒唐!但诗经中,描写这种荒唐狩猎事的,不止一例,如

诗经第127篇《驷驖》: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其中,舍拔=拔舍=把老百姓的农舍拔除,把农民圈养的牲口当作猎物。也刻画了国君对百姓的冷血。具体分析,见: 诗经127-2驷驖注释1 ; 诗经127-2驷驖注释2 ;

放在本诗中,其描写手法和讽刺意象,都是一样的,可能作者为同一人。

在本诗中,舍矢如破=矢舍如破=射击农舍,如同破敌!好不威武!这不仅呼应了上文:在蒙古包里斗兽,进一步验证了这位诸侯并非真的在野外打猎,而是拿老百姓圈养的牲口出气,把饲养的动物当成猎物,而且在所谓的狩猎中,对损坏农户财产毫不心疼、手软,如同破敌一样秋风扫落叶。这真是视民如敌!

对此句,前贤都无一例外地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认为本诗为赞美诗,不惜扭曲多个关键字的本义和内涵,各种曲解,我不想赘述。

5、徒御不惊,大庖不盈。其中,

①庖=庖丁、庖厨。大庖=大厨。

②惊(驚),古本写作:警。应为同音通假。本义为:惊惧、因受惊而警觉。

③盈,=肥胖。大厨一般是肥胖的,这是古今中外的刻板印象,只有肥胖的大厨才是好大厨。这里写的大厨不肥,说明两件事:猎物太少,厨师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连大厨都营养不良。大厨自己不爱吃,如何能做出令人爱吃的食物?形容大厨技术不精湛,这也呼应了本诗的讽刺意味:国君打猎技术不行,连跟班的厨师技术都不行。

④徒=步兵,御=车夫(泛指车上的乘客),徒御=全部人员,包括步行的和乘车的。诗人形容全部狩猎(战斗)人员无精打采,没有士气。那是当然,都知道这不是真的打猎,而是打家劫舍,毫无技术难度,都是为了给国君烘托气氛,都是工具人。

惊(警)-盈,都是形容人如何。而历代前贤为了将本诗曲解为赞美诗,不惜曲解盈修饰猎物多寡,不惜曲解:不=语气词(没有否定意味),愣是将:不惊(警)=惊(警),不盈=盈。这是滑天下之大稽,这是将读者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这是为了讨好统治阶级而不惜侮辱自己的智商,更侮辱读者和后人的智商!

这种历代注释家为了曲意逢迎,把否定词视为语气词的做法,在诗经注解中并不罕见,例如

诗经第50篇《定之方中》: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其中,匪=非。匪直=不正直。但历代经学家认为:匪直=正直。为了讨好统治阶级而不惜曲解。具体分析,见: 诗经50-2定之方中注释5 ;

6、之子于征,有闻无声。 其中,

①征=征途,指的是打仗。显然,本诗描绘的是打猎(打家劫舍),而非打仗。可见诗人在挖苦国君(诸侯、君子)。不过自古以来,贵族以打猎作为战争的预演,为了防止子孙懈怠,通过定期狩猎来练兵,不至于荒废武功。因此,诗人拿远征形容这次打猎,不仅是讽刺,还是有根据的。

②闻vs声,有vs无。这是一对反讽,指的是雷声大雨点小。诗人作为旁观者,听到国君出征(打猎、打家劫舍)去了,这是有闻。但后续没有听到任何重大新闻,这是无声。历代前贤对此多有误解,不再赘述。

7、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其中

①允=夋=逡(遁),指的是后退、退让。诗经中多用,但一般是:显允并用。例如

(1)诗经第174篇《湛露》: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中,显允=进退,形容君子知道进退,灵活自如。具体分析,见: 诗经174-2湛露注释1 ; 诗经174-2湛露注释2 ;

(2)诗经第178篇《采芑》: 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 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其中,显允=进退。具体分析,见: 诗经178-2采芑注释4 ;

但在本诗中,只有允(逡),没有显。这显然是取笑国君只知道退让,不知道进击。

② 展也大成。

展=施展,如展翅之大鸟。这里显然是讽刺。国君带着一群猎手,外出农田打猎,甚至围猎农舍里圈养的牲口,日夜辛劳,竟然还士气低落,连大厨都是痩的!也就是说,一群人叫嚣着出门,誓要打下多少猎物,如同叫嚣着要打胜仗的骄兵一样;但回来时一个个没精打采,连大厨都是饿着。如同战场上的逃兵一样,只能指天发誓:如果我本事高了,就一定能取得巨大成功!或者说,围观的市民百姓不得不为国君圆谎:如果国君能够施展全力,必然能够取得巨大成功!

无论这句好话出自国君之口,还是出自看客之口,都是极具讽刺意味!实在没有什么词语可以挽救失败的脸面了!

白话:不是某某无能,是某某没有施展出全身力气!不是某某无能,是某某发挥不好……不是某某技术差,是运气不好……

这种套话,是多么耳熟!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