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第一章里说:“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 ,以立功立事。”人的行为要符合情理,对善的行为要奖赏,对恶的行为要惩罚,以此建功立业。
我们不妨从繁体“義”字来了解义的本义。“義”字下面是一个“我”字,上面是一个没有脚的“羊”字,这只没有脚的羊呢其实就是摆在神台上的牲品,意喻着我虔诚地以“羊”来祭拜天地或先人,以示我尊崇天地的法则,慕拜先人的贤德,以之作为我的行为准则。天地的法则和先人的贤德皆为世众所共仰推崇,奉之为正理,公义。我们所行的是正理,是公义,则一切无所不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赏善罚恶是公正的表现,为人公正,讲道义自然容易得到众人的拥护,从而帮助你建功立业。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是天赋于人的本能德性,义,礼和智亦是如此。“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仁义礼智是我们先天具备,然而必须要靠后天的造化才能得以巩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谓:“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成长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不容忽视。说起孟子,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接连三次搬家,这便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深明于义,所做所为自然合乎人情道理,无所而不宜。小人的眼里只有利益,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君子或许会一时处于穷困,只要恒之以德,终久势必会有所作为。小人或许会一时得逞而意气风发,然其不义之事做多了终会招来报应而悔恨终生。孔子又说:“见得思义”,如果遇到有所得就要考虑正不正当,若不正当应当坚决舍弃。人一旦收受了不正当的利益,他的道德便开始出现了裂痕,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哪怕是收受很小的利益,也终会引发道德坍塌的危机。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很重视气节,若是生与义不可兼得,宁愿舍生取义。我认为在历史上民间最为崇文尚义的朝代应该在宋朝。在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屡屡发生武将夺权,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中原王朝更迭不断,战祸频繁,政局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同样是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文武双修,德才兼备,他巧妙地通过和平兵变建立北宋,随之开始改革禁军,逐步完善军事体系,以严防武官起事祸国殃民的事件重演。与此同时,赵匡胤厚待士大夫,推崇文风,特别立下一条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因此宋朝的皇帝大都很重视文人士大夫,而文人士大夫也敢于规劝,即使惹怒了皇帝,他们也只是被放逐贬职而已,倒不至于惹来杀身之祸。加上宋朝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文书得到更快的普及,以至文风盛行,贤德之士自然也就越多。文人之间哪怕意见不同,也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如苏轼在朝中反对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却丝毫不影响两人私下的友谊。
五代十国时期正因为“重武”而导致兵祸频繁,民不聊生,赵匡胤深知其祸,故抑武崇文,终求得天下安定,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合时宜的政策。然而“重文轻武”的思想却让宋朝后来的统治者变得不思进取,惧战懦弱,为了求和,不惜割地赔款,一退再退,受尽屈辱,最终导致宋朝江山的覆灭。而另一方面,“重文”的思想却让更多的老百姓接受到教育,培养出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与贪图逸乐,懦弱无能的统治者相比,他们忧国忧民,敢战善战,主张驱逐外敌,收复故土。而统治者却为个人私欲不惜残害忠良,精忠报国的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斩杀于风波亭中,不知浇冷了多少英雄义士的热血。崖山海战是南宋生死存亡的最后之战,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义,随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就义,他们在生与义之间选择了义,这是何等的气节风骨啊!不是十个人,而是十万军民殉国就义,从这里也可想而知,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忠义之士,奈何他们最终成了无能统治者的陪葬品。
宋的兴亡,我们可以学到两大教训。第一,首脑决定着整个组织的前途命运。身为首脑必须心存仁德,践行正道,以身作则率领组织成员共同进退,始终把组织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若是首脑腐烂坏掉了,整个组织也势必会垮掉,哪怕是组织成员再有德行也无法力挽狂澜。
第二,阴阳必须调和才能生生不息,恒久长存。我们之前已经说过《恒》德,这里再顺便提一下。日月反复轮换,日为阳,月为阴,四季循环不穷,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可见天地的运转都是阴和阳永恒地相互交替,万物恃之而生生不息。我们从天地运转的阴阳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行事必须要阴和阳两面兼顾,阴或者阳过多了,或是不及都不好,如阴多阳少的情况就要补阳,如阳多阴少的情况就要补阴,尽量要做到阴阳处于调和的状态。文主静,属阴,武主动,属阳。五代十国时期“轻文”所以道德沦丧,为争权,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屡有发生。“重武”所以兵连祸结,凡事以武力解决,结仇不断,冤冤相报,势必难平。北宋建立初期推行“轻武重文”是合时宜的政策,既可以消除兵祸,又可以感化百姓,不过在天下安定,乃至出现盛世之时,“重文”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依然过度“轻武”那就不合时宜了。文武并重才是治国安民之本,以“文”来感化和激励百姓,以“武”来震慑和击退敌国。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男人和女人在家庭里的应尽之义是什么?夫妻如何相处才能长久地维持感情?众所周知,男人属阳,女人属阴,男人天生有阳刚之气,女人天生有柔顺之气。之前已经说过了《恒》卦的外卦是震,即雷,属阳,内卦是巽,即风,属阴,在外雷动,在内巽顺,乃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之象。在古代,外出劳作养家和参军保家卫国是男人应尽之义,男人怎么可以不坚强阳刚呢?在家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是女人应尽之义,女人怎么可以不温和柔顺呢?正是因为男主外和女主内,各尽其义,婚姻才可以长久,这也是《恒》德的意喻所在。
这个时代提倡男女平等,不仅反映在社会方面,也同样反映在家庭里,大部分夫妻都是既要在外工作挣钱,又要在家养儿育女,两头都得忙,男人和女人活得比古人还累,犹其是女人,还要十月怀胎,还有每月例事,活得比男人更累,结果是导致离婚率越来越高,而想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不想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多。
既要在外工作挣钱,又要在家养儿育女,这几乎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夫妻应尽的共同之义了,这种潮流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如何维系夫妻感情,让婚姻持久呢?答案还是在《恒》德里,即“刚主外,柔主内”。不管男人或女人在外面工作必须用“刚”以自强不息,如此才能事业有成,既而回馈家庭。回到家里都必须用“柔”以相敬如宾,如此家庭和睦,婚姻自然持久。女人天生比男人柔弱,所以男人谦让女人是美德,男人理应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