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蒯通曰:“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愿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愿足下深虑之具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楚,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信本项氏臣,虽无异遇,非有深嫌,曲而事刘,可也,反而攻故主,亲斩杀之,可乎?故友钟离昧为汉所深怨,穷而归信,即斩其首归汉,其倾危至此。范雎怨魏齐,欲杀之,魏齐亡匿平原君所。秦绐①平原君入关,而谓曰:“愿使人归,取魏齐头来,不然,吾不出君于关。“平原君曰:“魏齐者,胜之友也。在,故不出也!”其意铮铮,读之令人气壮。信欲斩穷交以自赎,仍不免被擒,亦可羞矣!陈平称昧为项王骨鲠之臣,信固尝与昧比肩事项王。信亲诛故主,何有于故交?昧欲依之,固为不智,而

信之惟利是视,诚反复小人也。钟室之祸②,要非不幸也!

(节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信反面攻故主》)

注释:①绐(dài):欺骗。②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为刘邦屡立奇功,建汉之后,因遭吕雉猜忌,被杀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野兽已尽A而猎狗烹B愿足下C深虑之D且臣闻勇略E震主者F身危G而功盖天下者H不赏

11.下列对材料中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拒绝,与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中的“谢”意思不同。

B.霸,使动用法,让……称霸,与《谏逐客书》“遂霸西戎”的“霸”用法不同。

C.遇,遭遇,与《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遇”意思不相同。

D.“穷而归信”的“而”与《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涉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刘邦剿灭项羽后,紧接着就会对付韩信,建议韩信趁早与项羽联手除掉刘邦。韩信听后,断然拒绝。

B.蒯通引用大夫种、范蠡的例子是想告诫韩信以史为鉴,及时认清自身“功高震主”的危险处境,早做打算,不要重蹈覆辙。

C.材料二写平原君在被挟持的情况下仍强硬拒绝秦国的要求,竭力保护投靠他的魏齐,与韩信杀害故友钟离昧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D.王鸣盛对韩信攻打故主、斩杀故交的做法进行了彻底否定,对其后来惨遭钟室之祸也未给予同情,从中可以窥见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2)信欲斩穷交以自赎,仍不免被擒,亦可羞矣!

14.王鸣盛认为韩信是个唯利是图的“反复小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0.BDG。

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覆主者身危,而功善天下者不赏。

11.C “遇”在这里是“对待”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意思相同。

12.A 武涉建议韩信与项羽和解,同刘、项三分天下,并没有要他除掉刘邦。

13.(1)人家十分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是不吉利的,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关注古今异义词“夫人”、通假字“倍”和“易”的翻译)

(2)韩信要斩杀处于困境中的故友来赎罪,仍未能逃脱被擒的命运,实在让人感到羞愧啊!(关注“穷”的古今异义“交”的翻译和“羞”的意动用法)

14.不同意。①面对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巨大诱惑,韩信不为所动,可见他并不唯利是图;②在拒绝武涉和蒯通的游说时,韩信反复强调刘邦对自己的赏识和礼遇,表示不忍背汉,可见他知恩图报,有操守,并非反复无常;③王鸣盛只强调项羽、钟离昧是韩信的“故主”“故友”,不问是非曲直,便遽下断语,观点并不可信。(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考生如答同意,并结合材料二写出他攻打、杀死自己原来侍奉的君王项羽,为保全自己出卖故交钟离昧等,可酌情给2-3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谁说的_楚_楚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将龙且战亡之后,项羽十分害怕,便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齐王韩信说:“如今楚汉双方势均力敌,胜负的关键就在您这里。您如果归附右边的汉王,那么汉王就会胜利;您如果归附左边的项王,那么项王就会胜利。项王如果现在被灭,汉王接下来就会对付您。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王而与楚国联合,三分天下,各自称王呢?”韩信推辞说:“我侍奉项王时,官职不过是个郎中,职位不过是执戟卫士,说的话没人听,出的计策没人用,所以我背弃楚而归附汉王。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人家十分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是不吉利的,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谢绝项王的美意!”

武涉离开后,齐国谋士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成败取决于韩信,便想出奇策来打动他,蒯通说:“如今楚汉双方势均力敌,天下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我愿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会采纳啊。如果您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获得好处,使他们同时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样,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

韩信说:“汉王待我十分优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食物让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文种、范蠡使越国复兴,让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也只好远走他乡。野兽捕捉完了,猎狗就会被烹掉,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况且我听说,勇略震主的人自身危险,而功勋盖世的人不得奖赏。如今您威震天下,拥有使楚汉都感到畏惧的威望,又功勋盖世,归附项王,项王不信任;归附汉王,汉王又惊恐不安。您打算带着这样的声望和功勋到哪里去安身呢?处在人臣的地位,却有震主的威望,名高天下,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啊!”韩信说:“先生暂且别说了,让我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蒯通又来劝说韩信,韩信犹豫再三,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剥夺自己的齐王的位子,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材料二

韩信原本是项羽的臣子,虽然并未受到特别的对待,但也没有深重的嫌隙。他转而侍奉刘邦,这或许可以理解,但反过来却攻击自己的旧主项羽,并亲自将其斩杀,这难道是可以接受的吗?他的故友钟离昧因为被汉王深深怨恨,走投无路之下投奔韩信,而韩信却斩下他的首级献给汉王,阴险狡诈到了这种地步。当年范雎怨恨魏齐,要杀害他,魏齐于是逃亡并藏匿在平原君赵胜那里。秦国欺骗平原君入关,然后对他说:“希望你派人回去,取来魏齐的人头,否则,我不会放你出关。”平原君回答说:“魏齐是我的朋友,他在我那里,但我决不会把他交出来。”平原君的这番话,意志坚定,读来令人感到充满豪气。韩信要斩杀处于困境中的故友来赎罪,仍未能逃脱被擒的命运,实在让人感到羞愧啊!陈平曾称赞钟离昧是项羽的忠直之臣,而韩信原本也曾与钟离昧并肩侍奉项羽。韩信能够亲手诛杀旧主,又怎能对故友留情?钟离昧想要依靠韩信,这本身就是不智之举,而韩信只看重利益,不顾道义,的确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此,他最终遭遇钟室之祸,实在不能说是不幸啊!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