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慧文
2015年8月31日,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楼前,排满了前来报到的新生。“今年新能源学院录取人数320人,录取分数线438分,超二本分数线21分,目前全院学生人数已达到1079人,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在校生1000人的目标。”新能源学院办公室主任柴爱平对记者说。
2015年6月29日,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首届88名毕业生在武威校区完成四年学业,奔赴各自工作岗位,为国家建设效力。毕业生把得彦与国家电网青海海西经济技术研究所签约;张小康与西安铁路局签约;周国宁与国网武威凉州区供电公司签约……这只是新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成立后首届毕业生签约意向概况。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份,已有77名学生确定了就业去向,就业率达87.5%。其中,推免、考取硕士研究生5名,读研率为5.68%;签定三方协议72名,主要面向国家铁路总公司在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等下设的铁路局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电网等单位就业。
这是学院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18日,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这是武威经济社会发展里程中值得载入史册的大喜事,对促进我市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武威新能源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正式启动。
无中生有开创新型办学模式
大学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区域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现代文明的强劲动力和标志。
武威市光热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潜力。为抢抓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机遇,努力推进武威市新能源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我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充分利用能源优势条件,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太阳能发电基地、太阳能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兰州交通大学是我省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在新能源科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多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拥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具备开办新能源学科专业的师资条件。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与武威职业学院比邻而建,二者实现资源的共享。2010年11月,武威职业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跻身全国200所、全省5所骨干高职院校。
经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前期衔接,2010年7月3日,兰州交通大学领导到武威市就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建设事宜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经报请省政府批准,2010年8月4日兰州交通大学学费,武威市人民政府与兰州交通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就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费收取、教师选配及设施设备投入等方面的事宜达成一致。2010年12月18日,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揭牌仪式在武威职业学院隆重举行,标志着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武威拥有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本科院校。
抢抓机遇改善办学基础条件
走进校园,充满现代感的青灰建筑清爽雅致,如墨飘香,一个大学城的初态渐已成型。
根据《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武威职业学院加快发展的意见》,从2015年起,市财政每年列入预算200万元,作为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办学经费,并根据办学招生规模、发展需要逐步增加。从2012年到2014年,市财政每年列专项建设资金800万元用于武威职业学院的基础建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时就有关事宜做了大量筹建工作。得到了武威职业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助力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新能源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办学基础条件得到改善。规划设计的起点高、评价好。设计规划选择了国内设计行业最高资质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并聘请国内顶级专家进行了多次评审。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学习、生活功能区,学院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学院还着手从机构设置、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全力以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目前,学院投入454.8万元建设了电力仿真系统实验室、光伏发电及光热测试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和3个校外实习基地。今年6月,学院引进宏晶科技有限公司资源,共同建设了STC高性能单片机联合实验室;引进法国公司资源,联合建立了兰州交通大学——公司智能电气设计联合实验室、智能电气授权认证中心、培训中心。校园扩建项目与实训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学院的教学硬件设施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
有中生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认真梳理学习本科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院实际,细化出台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17项,为保证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由建院初的电力工程与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2个本科专业,增加至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6个本科专业。学院6个本科专业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
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为保证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坚持以“用好现有师资,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以“助教帮带+培训进修+教学竞赛+学术活动”等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市上集中引进,2012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9名,2013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7名,2014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名,2015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名。自2012年以来,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3名。从职业学院骨干教师中遴选46名教师承担新能源学院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学院通过短期培训、为校本部来学院承担教学任务教师当助教、参加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选派60多人次到校本部参加培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甘肃赛区非数学专业竞赛中,学院1名学生获得一等奖,2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在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中,“2D仿真水中搬运”和“2D仿真抢球博弈”项目获得二等奖。2011级学生中,推免、考取硕士研究生5名,读研率为5.68%。近四年来,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57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71名学生获得校级奖学金,40名学生获得院级奖学金,获得奖学金学生的比例达31.23%。1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6名学生被评为兰交大校级三好学生,30名学生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1名学生被评为武威市优秀共青团员。
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从谋划到发展壮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河西地区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并将武威建成以太阳能利用为主的重要新能源基地的机遇,其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对新能源开发和建设等领域本科以上学历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