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源]《广 韵》载,孔姓乃“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狄吞乙(燕)孵生契赐姓子氏”,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契的后代,殷汤为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燕卵而生,就取名履,字太乙,其后代以“子”加“乙”为姓,便有孔氏。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姓是宋微子的后代,源于孔父嘉。相传春秋时宋国有个公子叫孔父嘉,他后来被人害死,其子孙便逃离宋国,到鲁国定居,并且用“孔”作为自己的姓氏。鲁国后来出了个大名人孔丘,就是孔父嘉的后代。(孔父嘉不但是中国孔姓的祖先,而且是两千多年以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另据《姓考》的考证,根据《左传》的记载,郑国有以郑穆公之子喜,字子孔的字为姓而姓孔的。
[郡望]鲁国郡,现在山东省曲阜市。
[堂号]鲁国堂。
[堂联]孔姓专 用堂联:尼山世泽,北海宗风。
泗水渊源传一脉,尼山道统炳千秋。
联中“北海”指汉末文学家孔融傺,曾任山东北海太守。融,才华横溢,文章锋利简洁,多讥嘲之词,后因触怒曹操被杀。“尼山”、“泗水”,均在今山东曲阜市,是春秋时孔丘得道之地。孔丘,字仲尼,曾任鲁国的大司寇仅三月,国家便获得大治,后弃官周游列国,回国后,整理《诗》《书》,订《礼》《乐》,撰《周易》,作《春秋》。同时设坛授教,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迁徙]据闽杭《孔氏宗谱》载,五十四世思铭公,讳新元,因避乱自江西临川迁汀州,寓居上杭西门宣德坊,为上杭始祖。五十八世公进公,号仲贤,徙居福建永定龙门,生三子:彦仁、彦义、彦级。传至六十世承荫公,号怡乐,由龙门迁永定湖雷下寨,至六十三世,贞尔公,号进吾,由湖雷迁大埔,为人埔肇基祖。生二子:尚宿、尚刚。尚刚居三河汇城天井湖,其裔徙茶阳狮子口畲里;尚宿徙居三河梓里傺下角,后裔支分坑尾头、田坑里等处。
[分布] 大埔孔姓分布 于茶阳、三河2镇,农业人口约 470人。见分布表:
[人物]选录于后:
孔昭书号翼初,三河梓里人。自幼聪明好学。自幼聪明好学,二十岁后食饩于庠,以教授为业。曾在梓里四如学校执教十多年。性严正而词和婉,谆谆善诱,远近学者非常尊敬,有“矜式”之称,年五十八卒。
孔用六(1903-1958), 又名孔悛,三河梓里田坑人。父梦岩,秀才,业医。用六幼聪敏,十六岁在梓里公学教书三年,后曾在国民党三河区党部任职,民国十八年( 1929年)任国民党大埔县党部第三届执行委员。抗战前夕,得友人介绍在第七战区江西信丰卫生材料库任上尉库员。日本投降后,派赴贵州独山国民党军官训练总队学习两年,毕业后,调任南京下关税务局局长等职。
孔梅英(1911 -2013),女,三河梓里人。一百零三岁寿星。十七岁时与村中印尼华侨邓坤瑶结婚。婚后随夫往印尼。几年后回故里,由家父邓文健出资,坤瑶夫妇主持兴建了一座风格独特的仿西式火船屋一健庐。 1939 年大厦落成后,复往印尼。坤瑶与弟弟坤和参加抗日行列,兄弟为保护–位被日军追捕的抗日人士,遭日军囚禁人狱。工厂停办,梅英独当家计,躬耕维生,庇儿护女,艰苦备尝。抗战胜利后,坤瑶解脱,夫妻重操旧业一碾米厂。梅英心怀故土,携儿带女,重回故里。梅英-一生虔诚信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修桥筑路,多有善举。曾与人募集资金建设梓里枫头塘至石狗寨山顶梯级水泥路等。儿孙旅居美国、澳洲、加拿大、印尼以及香港等地,有硕士、博士,任职工程会计、医师律师。梅英晚年起居由在家孙辈侍奉。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