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人文 |美学
吴儁其人其事
■文/计然子
按:本人着重参考李文君先生《翁同龢与<宝慈话旧图>》一文,《紫禁城》杂志总第303期,2020年4月期。
吴儁,字冠英,一字子重,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道咸同光时期。
据刘东先生《姚莹旧藏考述》一文(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4期)考证,吴儁应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前后。另据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初四日:“江阴吴冠英丈,夫妇八十齐眉,一老妾年七十余,贫病交迫,至自憾不早逝。”则吴儁当生于嘉庆十四年(1809)。
江阴南朝时为暨阳县故地,所以画中题款用“暨阳吴儁”。吴儁善绘人物画,缪荃孙等编纂的《(民国)江阴县续志》卷十六有吴儁小传一篇,引录如下:
吴儁,字冠英,处士,擅长六法,尤工于写真,游京师,名动王公,自瑞郡王奕志以下,如戴文节熙、何子贞绍基、苗仙露夔、张穆诸名士、叶香士画师、六舟和尚达受、心皋和尚,均深相推重,瑞亲王与达受共坐参禅,命绘《传灯图》,何倩作《顾祠秋楔图》,苗倩作《村谷论心图》,称之为韵士。
心皋和尚修谏草庐,时与张受之同寓庵中,相待甚。受之刊《椒山(杨继盛)谏草》毕,忽病作,及卒,评药煎水,未尝左右一日离。及殁,又为之画遗照有庵中,形神酷似,风义不易得也。晚年出都,戴文节画《春水归帆图》,叶香士绘第二图,祁文瑞寯藻、张穆、何绍基及当时名人,题咏成一大轴。
小游苏台,顾子山文彬,吴退楼云,李梅生鸿裔,沈仲复秉成,均与结契。友朋之乐,不亚京师。然名满天下,不名一钱,所用蕉叶白砚,武进李兆洛为之铭曰:“心如芭蕉,虚而日新,并有肌理,柔以温醇,是真端人,可与终身。”盖借砚以比其人云。
据此,吴儁早年以擅绘人物画而名动京师,深受瑞郡王奕志、南书房行走戴熙等人推崇。晩年退归回乡后,吴儁又与苏州顾文彬、吴云、李鸿裔、沈秉成等人时相往还。小传提及的《村谷论心图》,今藏故宫博物院。
赵宗建与吴儁早有往来,同治三年(1864),吴儁就为赵氏旧山楼书写“古春野屋”匾额。在现存的赵宗建日记中,也有吴儁的踪迹可寻。光绪四年(1878)五月十九,“江阴吴冠英来,未晤。”;五月二十日,“饭罢至范市答看冠英……”;五月二十二日,“是日,招冠英小饮,咏老、升老暨稚兰表弟,共五人,傍晚散。”
另外,在《旧山楼诗录》上,更有赵宗建酬谢诗一首,那是吴儁赠送给了赵宗建石鼓文五铢钱之后。此诗题写在了上文所引述的叶香士所赠《春水归帆图卷》后,赵宗建所用何绍基韵。诗为:
周宣石鼓汉铸钱,凤煮鸾翔森古篆。
多君持赠出深意,糟粕敢遗似轮扁。
墨霏黄庭妙初搨,铜炼赤仄精万选。
奚止缟带联新欢,金石作盟不可转。
何以报之无琼瑶,真率为诗胜丰腆。
况复示予佳画图,燕京橐笔曾游衍。
佳士写真敌曹霸,卑官出都嗟郑戬。
园荒三径聊言归,身外一琴幸未典。
故人为状惜别情,如练澄江梦中翦。
即今铜墨绾何日,飘泊干戈穷未免。
将军会上麟麟阁,如此丹青行自勉。
回首长安风雪时,柳折旗亭怅离宴。
杏花春雨满江南,风帆千里泠然善。
中有论交一片心,就我北窗同展卷。
吴儁与杨氏兄弟的交往颇有渊源。杨沂孙师从常州人李兆洛,在江阴暨阳书院学习多年。加上“冠英亦讲金石,而咏春深于籀古”(《翁同龢日记》,第1061页),故与吴儁也非常默契。
江阴名士孔昭孔(字微明,号味茗)曾双钩宋徐铉临秦《碣石颂》,同治六年(1867),吴儁与杨沂孙同时为其作题款。(金武祥《栗香五笔》卷七)吴儁到常熟,就是应杨家兄弟之邀。
而吴儁与翁同龢的交往从目前史料来看,似乎更早一些。《翁同龢日记》第一次提及吴儁,是在咸丰十年(1860)二月二十五日,当时翁同龢在北京任职,他去拜访杨泗孙,在杨府“遇画师吴冠英”。
日记中提及吴儁为翁同龢画像之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同治七年(1868),翁同龢回乡葬父,十月初八日,他请在常熟的“吴冠英画小照”。小像画好之后,翁同龢在卷首装“听松”二字,寓“松楸之意”,杨沂孙杨泗孙伯仲均有题跋字(《翁同龢日记》第683页)。
第二次是翁同龢丁忧回籍,适逢吴儁经常往来常熟,在士人雅集的场合,不时与吴儁谋面。(《翁同龢日记》第944,1019,1017,1059,1067页)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初五日,翁同龢请吴儁为自己画像,“冠英三十年前老手,貌余得八九分,兄(同爵)亦得六七分,尤未竟也。”
第三次是光绪三年(1877)八月初五日,翁同龢返常熟省亲,“吴灌婴(冠英)甫从江阴来,次侯(赵宗建)约灌婴为余写照,以事繁辞之”。除绘画外儁,吴儁还擅长做青铜器拓片,同治十二年二月初十日与二十五日,吴儁两次到翁家为翁同爵传拓钟鼎彝器。
当然,吴儁在常熟士林圈中的交游,不止以上几人,他与众多常熟文化名人有过交集及有过题画,比较有名的是为古里铁琴铜剑楼瞿氏兄弟所画《虹月归来图》,现存常熟市博物馆。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