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首先想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刷题。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新高考一卷出来以后,网络上出现了这么一种声音:这张卷子就是典型的反套路、反刷题,是专门针对刷题党的,配合国家的双减政策,只会刷题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嗯,怎么说呢,双减是个筐,什么破铜烂铁都能往里装。
我本人并不热衷于不重质只重量的题海战术,那种无脑刷题的训练模式早就已经过时了,并且对高考确实帮助不大。但反对无脑刷题,并不等价于刷题无用。到了高三,谁如果跟你说高考数学的备考不用刷题,那这个人一定是不希望你考好。
就今年的新高考一卷而言,在中,我也写得非常清楚,这张卷子的主要问题在于考点分布不均衡和题目梯度不合理,题目本身的绝对难度其实并不大,是因为各种原因让考生在考场上觉得难,而不是它真的难。熟悉高中数学内容的人,如果真的仔细做过这份卷子,一定会有一种感觉:这题其实不难啊,这些知识平时都讲过啊,为什么学生考这么差呢?
因为整张卷子都是中等难度的熟悉的动作,就是看考场上谁做得又快又稳。稍微基础弱一点手生一点的学生,分数恐怕要断崖式下跌。注意这句话:整张卷子都是熟悉的动作,那么,是从哪里开始熟悉,怎样做到熟悉的呢?当然是平时的训练啊,难道是它自己跑到脑子里面的吗?比如第19题立体几何第二问,为什么很多考生觉得难?因为不会翻译面面垂直的条件,而我们平时一直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看到了面面垂直,一定要做的事情是“找交线,作垂线”,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把这个操作做熟练,他还会觉得这个题难吗?再比如第21题第1问的斜率之和等于0的操作,全国卷考过多少次?平时的模拟卷考过多少次?像我这样的“熟练工”,几乎不需要思考,拿起来就是至少两种标准动作来解决,而且一次成功不出计算错误。并且,整张卷子光联立求解考了3次,这计算量,学生不刷题,光靠打嘴炮,能行吗?
刷题本身无罪,只是需要我们带着思考去刷,只要每个题都有思考,这样的刷题不是越多越好吗?不要动不动就什么“反套路反刷题”,网络上那些心灵鸡汤既满足不了你的口腹之欲,也没法带你走上人生巅峰。对于那些叫你别刷题的人,你倒是可以反问一句:不刷题,你有什么其它方法让我考高分吗?
最后,引用一下喵群方翔老师的话作为第一部分的结尾:
-不是反刷题,是反机械重复刷那些会的题,反不带脑子做题。
-反而要做的题型更多,而且还得各类型做会才行。
-不刷题,啥题都不会,能搞个锤子。
喵群方翔老师
02
反刷题已经让人很恼火了,现在还多了一种观点:很多公式不用记。
数学确实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学科,我个人也很反对狂记一堆二级结论。但如果有人说什么书上的公式不用记,那我就要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了。
过去的考试确实有一些公式会给,比如,以前卷首会给一些:
后来这些就没有了,一般只剩下线性回归里面的一些公式会在题目里给出来。但我寻思着,这也不能成为不背公式的理由吧?就拿这次考试的第4题来说,我确实分析过学生觉得它难的原因之一是不记得棱台的公式,但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也能惹来非议:
高考数学QI第4题关于棱台体积计算问题
一般考生是不会套台体体积公式的,卷首不会给公式,老师也不会要求记公式,命题意图之一肯定是考查考生近似和估算的能力:台体体积必介于分别以“小底”和“大底”为底的两个柱体体积之间,只需将台高的单位化为km,简单计算即可完成。
题目给出了“棱台”,以前学习做要求,但从不要求记住,高考卷首会给这个公式。考纲里明确说了棱台的体积公式不用记。
某微信群群友
嗯,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再加上下面这个观点就更有道理了:
从“维纳斯”开始,这几年的第4题都不常规,维纳斯不就是考估算吗?这个棱台当然也是估算咯。(注:“维纳斯”指2019年新课标一卷中估算维纳斯身高的选择题)
某QQ群友
虽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体积公式不用,非要去估算,但是,好吧,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那么我们就来愉快地估算一下吧:
按底面积140km²算,该柱体的体积应该是1.26×10的九次方,按底面积180km²算,该柱体的体积应该是1.62×10的九次方,那么,介于这个之间的,到底是1.4还是1.6呢?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估摸着,按命题意图,这里应该还要考点常识,1.6和1.62太接近了,必然不能选,所以,就C吧。嗯,一道选择题,结合阅读、估算、柱体体积计算、生活常识,果然是一道绝佳的题目。只是我有一事不明,如果命题人的意图是考察估算,那不知道题目中的参考数据根号7给我们是干嘛用的?我想一定是用来隐藏真实的命题意图,迷惑我们,引诱我们去用体积公式的烟雾弹吧,emmmm,非常有道理哦~~
对了,另外说一句,2020年就开始逐步取消高考考试大纲了,jyb明确指出2022年前全面取消考试大纲,高考命题将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考,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纲。我寻思着,棱台体积在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2就考过:
今年新高考卷1又考,而且这公式课本上确实有啊,怎么就不能记一下呢?再不济,就像课本上说的,用大棱锥减小棱锥去推导呗,听起来也比“估算”靠谱吧。
人教A版教材P115
再举一个不记公式反被坑的例子吧:
看这个题出得多有诚意,参考数据参考公式给得特别齐全,这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了吧?但你们有没有发现,题目给的参考数据和参考公式的形式是不匹配的!也就是说,你要么现场将公式推导成可以用参考数据的那个格式,要么你记得相关系数r的公式的另一个形式,如果你既不会推,又不会记,那你就只能两行泪了。
所以,对于教材上有的公式,我的建议是:学的时候推导为主,用的时候记忆为主。只有这样,到了考场上,才不至于“式到用时方恨少”了。
03
在中说到这张卷子没有明显的送分问,结果后台有一位读者给我留了很长的一段话:
说实话这个留言的每一句话其实都不错,但整段话合起来的意思却让人(尤其是天天跟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们)感到非常不舒服。我把这段话隐去姓名头像截图到了群里,想听听大家的看法,结果,老师们都非常激动:
但凡教过完整的一轮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种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何曾想过学生的感受?
不管什么考试,考完以后给学生分析试卷,学生也会说这试卷其实也不难。我说那肯定啊,我都给你分析清楚了,你肯定觉得不难。
事后诸葛亮大家都会的。
让他先定义,什么叫基本功扎实。千万别定义出全能选手:心态不炸、啥都记得、复习全面。
因为没有特别难的题,所以研究完之后再来看题目,确实觉得不难。但是学生限时做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有个朋友棱台体积计算器,水平还可以的,第一次做这份试卷,气得摔笔。
其实我在分析中也说过,第19和20题(这位读者提到的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题)其实就是比17,18简单,但我也说了,因为位置靠后,有不少学生做到这里来的时候心态已经崩了,你想送分,已经送不出去了。更何况送得一点也不明显。如果这两个题前移一下,至少把19和18换个位置,效果就会好很多。所以不是题目的绝对难度有多大,而是命题人在这些地方没有对考生释出善意(我不评价这种命题方式是好还是不好,我只是说这个现象和造成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
所以,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在评讲一套试卷时,除了做好掌舵人之外,一定要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一看。学生其实更需要老师能预知他们的问题并帮助他们预防、解决问题,而不是有一个圣人指责他们“这么简单你也不会?那么简单你也不行?”这种指责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除了增加心理负担以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同样,老师应该思考的也不仅仅是“XX你总可以拿点分吧”——如果真的基本功扎实了,那么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分析。而应该分析学生可能在哪里丢分、为什么丢分、怎样通过训练甚至是心理上的疏导,帮助他把这个可能丢的分拿回来。
最后对这位读者说一声,非常感谢你给我的留言,放出这段话也没有任何恶意,只是因为网络上这样的言论其实不少,而你的留言恰恰好是一个汇总,所以我就拿来用一下,如果冒犯,敬请谅解。
以上就是对于网上关于这张卷子的一些言论,我想说的一些话,也许很得罪人,但反正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就这样吧。
投稿邮箱:;
商务联系:。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